月经前后“褐色分泌物”?警惕!不孕&流产可能都和它有关…
发布于:2025/7/9
关于“黄体功能”的疑问总能引起备孕姐妹的共鸣:
● 排卵期出血,月经前后内裤上有褐色分泌物,需要检查黄体功能?
● 怀上后频频流产很可能是黄体功能不全?
● 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和黄体功能下降有关?
……
其实,临床数据也能说明不少问题:据统计,年龄偏大、有过反复流产史,或是有高泌乳素血症的女性,黄体功能不全(LPD)的发生率高达到35%——50%。
更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约3.5%——10%的不孕、35%的早期妊娠流产,甚至40%——60%的习惯性流产,都可能和它有关。
“黄体功能不全”真有这么棘手?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黄体功能好不好?如果黄体功能下降要怎么办?今天,橄榄树生命就好好和大家聊聊这些问题。
关于“黄体功能不全”这些基础认知你需要知道
1.什么是“黄体”?
黄体,是女性排卵后由残留的卵泡转变而成的内分泌腺体。之所以叫“黄体”,是因为它新鲜时呈现黄色。
在月经周期中,当卵子从卵巢排出后,卵泡壁会塌陷形成空腔,在促黄体生成素(LH)的作用下,周围的卵泡颗粒细胞、内膜细胞及毛细血管等会向内生长,最终形成黄体。而从排卵到月经来潮前的这段时间,就被称为黄体期。
2.什么是“黄体功能”?
在生殖周期中,卵泡负责分泌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排卵后,黄体开始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这两种激素协同作用,让增生的子宫内膜发生蜕膜样变化,转为分泌期内膜。此时子宫内膜血供增加,蜕膜细胞内储存丰富糖原,为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做好准备。
如果受精卵未成功着床,黄体就会逐渐退化,引发子宫内膜崩解脱落,月经随之来潮;若受精卵顺利着床,黄体则会继续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维持早期妊娠。
由此可见,“黄体功能”主要涉及三个核心:激素分泌、支持早期妊娠,以及调节月经周期。
黄体功能不全,简单来说就是黄体在三大核心功能——激素分泌、支持早期妊娠、调节月经周期中出现了异常。这种异常并非直接的病因或最终结果,更像是一种中间状态,可能由多种原因引发。
具体表现为排卵后黄体发育不成熟、孕酮分泌不足、过早退化或萎缩不全,进而导致子宫内膜的分泌反应出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黄体功能不全有的女性会出现月经延长、淋漓不尽或周期缩短,而有的则完全没有异常表现。临床上,很多人因不孕或习惯性流产就诊时,才发现存在这一问题。
危害1:月经不调与阴道不规则出血
黄体功能不全最常见的是影响月经,包括月经周期缩短(即月经频发),以及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这是因为黄体功能不足会导致孕激素分泌减少,促使子宫内膜提前发生撤退性出血,从而缩短月经周期。
同时,内膜提前脱落可能引发阴道点滴出血,由于出血量少,血液在阴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其中的铁元素会逐渐氧化,形成咖啡色或褐色分泌物。
因此,不少黄体功能不足的女性会在月经来临前,发现内裤上有褐色分泌物。
危害2:增加不孕风险
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准备”至关重要。黄体功能不全时,孕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子宫内膜无法按正常节奏完成转化,始终停留在早期分泌阶段,且分泌反应较差。
这种“不合格”的内膜环境无法为受精卵提供适宜的着床条件,最终可能导致受孕困难。
危害3:诱发习惯性流产
即便受精卵在黄体功能不全的情况下侥幸着床成功,但子宫内膜缺乏足够的激素支持,仍难以维持胚胎发育所需的稳定环境,从而增加早期流产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习惯性流产。
如何确诊“黄体功能不全”?
临床症状表现,只能为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提供参考,想要确诊还需借助辅助检查。
1.基础体温测定法
孕激素有升高体温的作用,测量基础体温时,若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提示黄体功能不足:
•基础体温升高的天数(即黄体期)<11天;
•体温上升幅度≤0.3℃;
•体温从低温段升至高温段的速度较慢(超过3天)。
不过要注意,一方面,自测过程中可能因操作不规范等出现较大误差;另一方面,基础体温测定结果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还需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 体温监测能够看到整个周期每一天的情况
2.孕酮测定法
孕酮是黄体分泌的核心激素,其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黄体功能。在黄体中期(排卵后7——8天左右),若血孕酮水平<10ng/ml,可作为诊断黄体功能不足的参考依据。
但需注意,孕酮分泌存在明显的波动性,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数值可能差异较大,因此仅靠一次检测结果诊断,准确性可能不足,通常需要结合多次检测或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3.子宫内膜活检
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子宫内膜活检曾被视为诊断黄体功能不足的“金标准”,若活检显示内膜的组织学变化比预期落后2天以上,即可诊断。
不过,活检的关键在于精准确定排卵日,条件允许时可通过B超监测或LH峰测定来确定排卵日(临床多选择在月经来潮前1——3天进行)。但该方法操作有创伤,且误差相对较大,目前已逐渐减少应用。
不难看出,黄体功能不全的确诊并非易事。由于其成因复杂,目前学术界尚未有能完全杜绝该问题的方法。
一般对于无生育需求的人群,医生多建议无需特殊治疗;而对于有备孕计划或经历过反复流产的患者,主流方案有两种:一是直接补充孕激素,二是在排卵日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即“破卵针”)。
但这两种方法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分析。
答案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黄体功能下降补充孕酮就行,但事实并非如此。2021年美国生殖医学学会生殖内分泌学和不孕症学会实践委员会发布的指南明确指出:对于黄体功能不足,仅靠补充孕酮或促排卵的方法,在改善黄体功能和辅助怀孕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 黄体功能不足的诊断与治疗
那么,该如何有效应对呢?首先要明确的是:补充孕酮有必要,但并非万能。
黄体功能不足会直接导致孕酮生成减少,而孕酮缺乏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子宫内膜成熟不足、容受性下降,甚至可能间接关联内膜息肉、肌瘤、内异症等。补充孕酮是避免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但关键在于,孕酮不足只是黄体功能不足的“结果”,而非“原因”。单纯补充孕酮,只能暂时弥补激素的缺乏,却无法从根源上改善自身的黄体功能。
想要更彻底地解决问题,还需要针对黄体功能下降的深层原因进行调理。黄体功能不全的原因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四类:
1.排卵期LH分泌不足或效能不足:LH是促进卵泡成熟和排卵的关键激素。如果LH分泌不足或效能不足,可能导致排卵障碍或黄体质量差。这时,我们需要找到LH分泌不足的原因,如压力过大、泌乳素高、神经调节功能异常等,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排卵前卵泡发育不良:卵泡发育是排卵和黄体形成的基础。如果卵泡发育不良,如小卵泡排卵、卵泡早发、排卵提前、卵泡发育缓慢等,都会导致黄体功能不足。改善卵泡生长发育情况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3.血管、细胞生长功能不足:黄体的形成需要血管和细胞的生长。如果生长因子不足或存在甲减、胰岛素抵抗、肾上腺功能不足等问题,都会影响血管和细胞的生长能力,从而影响黄体的形成和孕酮的产生。
4.生成孕酮的原料不足:即使排卵和黄体形成正常,如果身体运输来的生成孕酮的原料不足,也会导致孕酮产生不足。这可能是由于压力导致肾上腺功能异常、卵巢血供不足、饮食摄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所以,黄体功能不足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补充孕酮、分析并治疗导致黄体功能不足的原因等。只有找到并解决根本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善黄体功能不足的状况。
改善黄体功能,需多维度综合调理
从理论层面讲,疾病的成因往往被清晰地划分为几个类别,就像精心构建的模型一样。然而,当实际调理过程中,却没有那么理想化。
在日常的调理中,我们发现,黄体功能不全往往是多个因素交织、共同影响的结果。
以压力为例,这个看似无形的因素其实是个多面手。当压力过大时,它会导致神经调节功能过度兴奋、敏感,进而使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多。
这一连串的反应不仅会导致FSH和LH的比例失衡、胰岛素抵抗、卵泡发育缓慢,还会因为肾上腺激素和孕酮使用共同的原料,而导致孕酮的原料不足,进而引发黄体功能不足和孕酮不足的问题。
而若压力长期持续,肾上腺功能可能逐渐减退、激素分泌不足,又会带来新的困扰:比如LH分泌不足、血管生长能力受影响,甚至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这些都会共同导致黄体功能下降。
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需要综合了解分析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抽丝剥茧的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黄体功能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们的生育力,从月经周期的稳定到受精卵的着床,到早期妊娠的维持,它的影响贯穿始终。
要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先准确评估雌孕激素是否平衡,明确哪些激素存在缺乏以及缺乏的程度,再针对性地补充相应激素来缓解当前症状。
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往上游追溯,找到导致黄体功能不足的根本原因,比如是否存在内分泌紊乱、生活习惯影响、情绪压力等,再进行针对性干预。
通过综合运用医疗手段、合理的营养素补充、中医调理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多维度提升身体整体状态,才能从根源上改善问题,为生育力打下更好的基础。
国外试管婴儿服务
更多国外试管攻略
预约来电
LOVE & FAMILY
让你实现做父母的梦想
圆梦热线: 4008-25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