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的“小插曲”——妊娠期蜕膜息肉!
发布于:2025/10/17
孕期就像是一场温馨而神秘的旅程,随着身体的变化,有时会出现一些“小插曲”,比如妊娠期蜕膜息肉,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它没有那么可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在孕期可能悄然出现的“小客人”,让准妈妈们了解它、面对它,从容度过孕期。
妊娠期蜕膜息肉常见于22至39岁女性,平均29岁,初产妇多见,该病主要发生在孕早期,占42%——83%的病例。
典型蜕膜息肉见于妊娠妇女,可能与高孕激素水平相关,非妊娠期长期接受孕激素治疗的女性也有少数不典型病例。
近年来,其检出率上升,可能与辅助生殖技术、大剂量黄体支持药物应用及医生认识提高有关。
受精卵着床后,子宫内膜增厚、血供丰富、腺体分泌旺盛,形成蜕膜,分为底、包、壁三部分。妊娠期蜕膜息肉分宫腔型和子宫颈型,以宫腔型为主。
• 宫腔型蜕膜息肉
妊娠后子宫腔的内膜蜕膜化,蜕膜组织生长突入子宫颈管甚至脱出子宫颈外口,但并不是所有的蜕膜都可以形成息肉。
• 子宫颈型蜕膜息肉
妊娠后子宫颈局部内膜对孕激素产生高反应,当子宫颈间质细胞出现蜕膜化以及组织水肿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外增生形成息肉样赘生物。
妊娠期感染风险增加
子宫蜕膜息肉贯穿子宫颈管,破坏子宫颈的天然屏障,使病原体能够侵入并在蜕膜组织中定植,从而可能导致蜕膜炎而继发绒毛膜羊膜炎。
如果病原体进入羊膜腔或侵入绒毛膜血管造成血管炎,可直接进入胎儿血循环,抑或通过胎儿吞噬、呼吸运动及胎儿皮肤等途径造成胎儿各系统感染和脓毒症的发生。
早产和流产风险增加
一研究对比了2799例无息肉孕妇和142例有息肉孕妇,其中有息肉组保守治疗106例,手术切除36例。
有息肉组在孕22——28周流产率、34周前早产率、37周前早产率均高于无息肉组。结果提示,妊娠早期子宫颈息肉是晚期流产和自发性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
妊娠期出血风险增加
蜕膜反应受孕激素影响,孕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蜕膜的形成及稳定性,加之蜕膜息肉表面血管丰富,故发生自发性出血的风险增加。孕期性生活或者妇科检查也可导致接触性出血。
此外,蜕膜息肉周围的炎症反应可能使得血管变得更脆弱易于出血,出血时间长也可导致妊娠期感染的风险增加。
3、临床表现及诊断方式
由于患者发病的孕周不同,病程长短不一,个体的症状和体征也存在很大差异,多数患者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和阴道分泌物异常,少数患者可无症状。
在临床上,一般有以下几种诊断方法:
超声检查
蜕膜息肉超声表现为子宫颈管内低至中等回声团块,特征为子宫颈内口扩张,团块贯穿子宫颈管,与宫腔下段蜕膜组织界限不清。息肉可随体位及宫腔压力变化活动。
阴道镜检查
当怀疑子宫颈恶性病变时,需行阴道镜检查。蜕膜息肉多呈粉红色,质稍韧,触之不易出血,醋白试验无明显增厚醋白上皮。
4、治疗方法
妊娠期子宫颈赘生物使孕妇及家属焦虑,也给医生带来诊疗困难,因此,规范治疗流程至关重要。
处理方式主要取决于症状,可分层管理(见下图)。
一般治疗
保持外阴清洁,重视阴道分泌物检查,必要时进行子宫颈分泌物培养。
辅助生殖技术后妊娠者需调整黄体支持药物剂量,保胎时注意孕激素最低有效剂量,避免阴道用药。
期待治疗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首选。
研究显示,60%——70%的蜕膜息肉会在妊娠38周前自然消退。蜕膜息肉不存在恶变风险,且部分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易导致严重出血。
期待治疗后多数患者获得满意妊娠结局,但需注意预防感染、评估子宫颈机能。
手术治疗
关于妊娠期切除蜕膜息肉的循证医学证据有限,因此其安全性存在争议。
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考虑手术治疗:
• 阴道流血量大。
• 息肉表面被覆脓苔继发感染。
• 息肉过长甚至脱出阴道外口时。
• 高度可疑子宫颈恶性病变。
综上,怀孕这段充满变化和惊喜的旅程,偶尔出现的这些“小插曲”并不会影响到整个旅程的美好。
橄榄树生命希望通过本次科普,让大家更加了解妊娠期蜕膜息肉,轻松面对孕期的每一个变化,并祝愿每一位准妈妈都能拥有一个愉快的孕期,迎来健康可爱的宝宝!
国外试管婴儿服务
更多国外试管攻略
预约来电
LOVE & FAMILY
让你实现做父母的梦想
圆梦热线: 4008-257-611